一、物候和物候的解释方法是什么?
物候学是指某种生物物种的生命周期及其特定生命阶段的生理和行为特征,如物种的特定繁殖阶段和越冬阶段。物候学是研究物种相对于环境变化的物候现象和规律的学科。这种解释方法在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和行为模式,也可以用来预测和应对环境变化对物种的影响。例如,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物种的春季繁殖时间可能会提前或推迟,物候学可以帮助我们预测这种变化的趋势,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物候的起源?
物候学的名称有很早的起源。《左传》有云物记,须在二二节等节日记录。唐代中叶诗人元稹在湖北玉泉路有诗云“楚俗物候迟,霜始蒙洞。”古人将霜、雪、冰、雷等统称为物候。尽管物候学和气候学可以称为姊妹学科,但物候学的观测比气候学要早得多。在16、17世纪温度计、气压计发明之前,世人并不知道有“大气”的存在,因此也不存在“气候”这样的东西。在中国古代,五日为一时,三时为一气。
我国古代物候知识起源于周秦时期,目的是指导奴隶适时从事农业生产。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农业活动的时机。《管子匡城马》一章不仅规定了“让农民寒暑劳作”,而且还特别指出“冬至六十天,向阳的地方土就解冻;冬至以后,土就解冻;阳的地方土就解冻;阳的地方土就解冻。”冬至十五日后,阴地土解冻,种粮;春事必须在二十五日内完成。”《吕氏春秋》一书夹杂农民之言,《商农》等篇则谈农业。它是从《十二纪》每章开头抄写的《管子》,还汇集了劳动人民在这方面的经验,编成十二个月的物候。后来,这些节气、物候的知识被抄写成《淮南子师泽训》、《礼记岳令》等篇章。
但这种书本上的物候知识,还是要依靠劳动人民的实践,即从生产斗争中才能获得。华北农民有口耳相传的“救救歌”
1929没有行动,3949在冰上行走,5969沿河看柳,79河开,89只雁来,99加19,牛到处都是。
所谓在此不为所动,冰上行走,沿河看柳,河开,雁来,皆是物候。它是根据人们对冷暖的感觉、河流的结冰、柳树的变绿、天鹅的北飞来确定季节的节奏和冷热的循环。最终目的是控制农时,所以最后一句话是“牛无处不在”。”,可以说是“有的放矢”。从歌曲“3949年冰上行走,5969年沿江看柳,79年河花开,89年大雁来”的台词来看,这首民谣似乎并不适用于淮河流域。也不到山西、河北,就是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之歌。九九是从冬至开始算的,所以是以农历为准。必须有两到两点知识才能写出这首歌谣。可见,这首歌谣也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或者更晚时期。
到了汉代,铁犁和牛耕的广泛应用,以及人口的增加,使农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相差半个月。应用于农业时,间隔太长,不够精确,所以需要更多的细分。《夷周书时训》将一年分为七十二期,每期五天。例如说“立春日东风融,五日虫动,五日鱼至冰。雨日水獭祭鱼,五日天鹅来,五日草木发芽,冬眠苏醒之日,桃花开,五日苍庚哭,五日鹰化鸽,春分黑鸟至,五日雷鸣,五日闪电。”等等。
三、竺可桢在气候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1-历史气候学创始人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奠基人和奠基人。历史气候变化是他付出最多努力、取得最大成就的领域,在科学界享有盛誉。竺可桢对历史气候学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竺可桢曾建立了中国气象观测网,全国有40多个气象站、100多个雨量测量站。一方面,他非常重视物候的观察和记录。从1921年留学归来的第二天到1974年去世的前一天,他每天都观察记录物候、天气;另一方面,他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他与万民伟合着的《物候学》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果,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罕见的。
2-对现代气象科学的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始终关注并“奉献一生”于气候变化研究。他关于气候变化的系列基础研究为人们认识当今这一重大全性题提供了基础科学依据。意义。
3-对历史地震学的贡献
竺可桢对历史地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与李四光共同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及相关研究工作上。
4-对自然科学史研究的贡献
竺可桢一生主导发现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目的是阐明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杰出贡献,以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研究中外历史科学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他本人还进行天文史、气象史、地理学、科学通史等方面的研究,发表多篇论文。
对于物候学在气候的作用有和物候和物候的解释方法是什么?的介绍就到此结束,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持续关注并收藏本站。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