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友想知道的从天涯社区到小红书“附近”消失后,线上社区如何变迁和疫情时期怎么找社区的话题,本文有详细的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今年4月1日,天涯社区以“技术升级、数据重构”为由宣布暂停服务。但几个月过去了,天涯社区还没有回来。人们感叹BBS/论坛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了。
曾经火爆的天涯社区
然而,在线虚拟社区仍然存在,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凸显“社区”特色的小红书近日迎来了成立十周年。
从线下社区的“消失”到线上社区的兴衰,构成了新世纪以来社区变迁简史。
当今的年轻人通过在线社区更多地相互联系。然而,无论网络社区多么强大,本质上都不存在“附近”。人们仍然需要线下相互联系、相互温暖。
社区与“邻里”的消失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谈论“社区”这个词时,我们并不陌生它的含义。例如,在城市生活时,我们居住的社区属于某个街道,某些街道组成一个社区,某些社区组成一个行政单位的“区”,几个区组成一个“市”……
很明显,这里的社区已经变得高度行政化,并且有些地方化。社区这个概念诞生的时候,比行政意义上的社区要广泛得多,包容性也大得多,包括网络虚拟社区的“社区”,也源于社区最初的定义。
共同体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汤尼斯提出。一般用来指居住在一定地理区域的人们组成的生活社区。每个人都有相似的价值取向、自己的文化以及彼此。有互动沟通,有内部凝聚力,有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能力。
借用学者严飞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粗略地概括出社区的三大属性“空间”;“空间”;“社会的”;和“情感”。
人类学家项飚提出了2019年开始流行的“邻里”概念,它与社区密切相关,但“附近”在“空间性”上比社区更广泛、更灵活。项飚强调的“附近”不仅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生活的地方,也是“平时生活中不同立场、不同背景的人经常相遇的生活空间”,比如我们在公交车上经常遇到的司机。菜市场熟悉的买菜阿姨、公司里的保洁叔叔……他们都是“附近”的一部分。“附近”的价值与社区的“社交”联系和“情感”认同有着共同的目标,也就是项飚所说的“看到陌生人、看到邻居、看到自己、看到社会”。存在的基础。这是一种生存的能力。”
纪录片《最美的市场》剧照
然而,正如项飚所描述的那样,“邻居”正在消失,社区正在消失。如果你向现在的年轻人询“附近”的信息,比如年轻人所在的这个社区或城市的社会位置是什么,与周边菜市场的关系如何,他们很可能会感到无聊。或者一无所知。“因为他认为超越这个很重要。他认为我想进入大学,所以他对如何进入大学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想法。他对世界排名有非常清晰的了解,以及如何进入大学。”参加托福和GRE。他会非常熟悉那个系统。”当年轻人在思考如何成功、如何“超越”时,他们对“附近”的事物漠不关心。
至于“附近”为何消失,项飚谈到了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力量,让一切变得即时、高效。就像在这个只要手机点几下就可以买菜、买外卖送上门的时代,年轻人对“附近”非常陌生。“它将我们肉身直接感知意义的社区转变为数字化的社区……然后它会带来一种新的便利感。我想要的东西马上就会来找我。”
还需要强调的是,年轻人追求效率的背后不仅有技术的作用,还有生存的需要。在这个不断内卷化的快速时代,厌倦了为生活奔波的年轻人也生活在“体制”之中。很多人确实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附近”。
如果说技术和生存力量让年轻人没有时间接触“附近”,那么社区的高度“管理”则让年轻人失去了社区参与的兴趣和机会。例如,社区的居委会,逻辑上是一个居民自治组织,应该是自下而上的,有自我组织的能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居委会80的工作内容是承担政府各部门或派出机构分配的行政任务。居委会的职能和管理逐渐行政化,社区成为自上而下的“准行政”区域。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居委会在哪里,也不熟悉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他们对居委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一无所知,没有参与,也没有兴趣。此时,当“邻里”消失,只剩下社区的行政部分时,就无法满足年轻人的“社交”和“情感”需求。
天涯PC时代虚拟社区的兴衰
作为社会人,人们或多或少地渴望进入一个社区,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联系。互联网逐渐普及后,网络虚拟社区也应运而生并自由发展。
虚拟社区的概念源于线下实体社区。指的是互联网上呈现的“准社区”现象。人们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网络社区,网友们在社区里谈论情感和事业。八卦,获得社区的“社交”联系和“情感”认可。
中国最早的虚拟社区是70后、80后比较熟悉的全民BBS。BBS也称为“电子公告板”。每个人都可以在公告板上发布信息。信息是“多对多”传播的。网友可以浏览帖子并进行讨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新世纪前后是BBS的黄金时代。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猫铺等论坛影响力很大,是PC时代的话题中心。其中,天涯社区最具代表性。
天涯社区成立于1999年3月,是一个综合性论坛。在很多关于天涯社区的讨论中,评论者都会称其为“草根”论坛。这是对天涯社区最大的误解。天涯社区自诞生以来就具有非常鲜明的“精英”属性,这也是PC时代虚拟社区的共同特征。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初期,有条件上网的人很少。他们大多是具有高学历的精英知识分子。据第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1999年6月30日,我国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总数仅为146万台,我国网民数量为400万。可想而知,这个时候访天涯论坛的人已经很少了。报告还统计了用户的教育程度,其中以高等教育程度为主。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仅占2%,大专学历占27%,本科学历占48%,硕士、博士及以上学历占11%。
1999年,天涯社区诞生时,我国网民的教育背景
新世纪后,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互联网向下扩散趋势十分明显。2008年是天涯社区比较辉煌的时期,用户数突破2000万。此时的天涯,草根人口较多,精英属性有所淡化,但仍是一个人文气息浓郁、以知识阶层为主的社区。根据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253亿,论坛/BBS在当年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九,访规模达9822万。发帖规模5931万条。与我国当时的人口基数相比,论坛/BBS的普及率并不高,占比74%。尽管随着互联网下沉,用户学历普遍较低,但2008年,高中以上学历的用户比例仍然遥遥领先,初中以下学历的用户为59人。
可以说,PC时代的网络虚拟社区本质上是以知识阶层为主体的精英小众社区。天涯论坛成长了很多文化名人,如明月、天下霸星、紫金陈、十年砍柴等。天涯论坛是当时许多重大社会新闻的重要来源。2008年,天涯社区创始人邢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几年天涯诞生了60多个网络事件和网红……天涯有很强的媒体属性。”
如上所述,任何有凝聚力的社区都必须具备满足用户“社交”和“情感”需求的功能。对于当时的知识精英来说,他们在天涯社区有着一些相似的价值观,比如“媒体属性”的监督能力和“观察并改变中国”的美好愿望。天涯社区由此成为知识阶层的精神家园和乌托邦。
遗憾的是,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论坛为代表的虚拟社区迅速衰落。3G元年从2009年开始,4G元年从2013年开始。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张旗鼓地到来,媒体变革的速度太快了。PC时代的论坛根本无法打败交互性高、即时性强、多样化的新兴社交软件。
天涯社区也未能逃脱冲击。一方面,精英正在流失。精英们可以在博客、微博等上表达自己。更重要的是,博客和微博是更加个人化的“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大而不合适”的社群,精英们自己的领地也可以成为一个以他为绝对中心的“社群”,聚集着仰视他、钦佩他、赞美他的粉丝。大V能得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加强烈。
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不断下沉,大量新用户涌入,各种型社交软件应运而生。互联网的权力中心和话题中心已经发生转移。2015年,新三板上市的天涯陷入了颓势,举步维艰,陷入了严重亏损的境地。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即时通讯、博客、微博等如火如荼。论坛/BBS在网络应用程序使用排名中滑落至第三位。16、用户规模12亿,网民使用率仅为18,远低于博客的711和微博的306。
移动互联网时代论坛/bbs加速衰落
一个社区最重要的是“人”。当个体离开社区后,社区中发言的人变少,交流的频率和质量直线下降,人们很难从社区中获得沟通和联系,社区就会衰落。西祠胡同、天涯社区等相继封闭。
小红书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区运营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PC时代的论坛已经衰落,而其他虚拟社区则应运而生。哔哩哔哩、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体本身也形成了无数的小社区。这些社区的“社交”和“情感”需求是否也得到满足?
这个很难(硬。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型社交软件并不关心社区的运营,也没有在社区中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如果说社区用户更注重社区中“人人平等”,那么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BBS时代,无论您是意见领袖,还是刚刚的新手,都可以在论坛中发布新消息。帖子的曝光率理论上是一样的。即使你的帖子沉了,你仍然可以自己点赞,让更多人看到,让别人和你交流。然而,这些基于的社交软件往往是“各不相同”。“人们有不同的发言权。”只有顶级用户才有更大的话语权优势。比如抖音,采用集中式流量差异化,基本聚焦头部用户,专注打造爆款产品。新人发布的内容曝光率低,互动性差;至于微博的流量曝光度,就看你关注的人了。人数,一个普通人的曝光机会几乎和他的粉丝数量成正比……普通人在社区的能见度很低。
小众的豆瓣群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论坛的活化石。豆瓣群保留了传统BBS的信息呈现方式,也聚集了一批忠实的用户。但不少豆瓣群组兴趣标签鲜明,明显“循环”。比如非群成员不能发言,想要加入群成员需要一定的门槛……
许多豆瓣小组不接受会员申请。他们是非开放且高度分层的“社区”。
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如火如荼的时代,依托媒体的各种社区看似十分发达,但很多人却在其中感到“孤独”。本身并不太重视社区功能。从流量分配机制可以看出,他们无意为普通用户打造一个理想的虚拟社区。——个顶级用户受到明星的称赞,一个普通的小个体只能仰望他。这个声音可能不会被任何人听到,或者即使其他人听到,它也可能只是掠过。
在此背景下,定位社区、推广社区功能的小红书在移动互联网的红海竞争中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诞生于2013年的小红书最初只是一个海外导购。其最初的定位是“寻找海外好东西”。第一个推出的产品是7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导购PDF。此后,小红书的定位逐渐扩大到“全世界的好东西”,再到“全世界的好生活”,最后到“标记我的生活”“你的生活指南”,社区标签成为越来越鲜明。它真正成为一个社区主要是因为它去中心化的流量分配机制对普通人来说比较友好。70-80%的流量直接送给“发现页”。这个“发现页”相当于打开小红书时的“主页”。它以双列信息流的形式呈现。即使你是新手,你的一篇帖子基本上也会有200左右的浏览量。而如果你的帖子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题,或者比较有意义、内容较高,那么很容易获得几千甚至几万的浏览量。这提高了普通人之间沟通的有效性。你的帖子会被看到,你的表情会被互动。这鼓励人们提出题、分享和表达。创作者的比例非常高。小红书因此具有社区的“社交”功能,让我们能够与他人联系。
小红书从一开始就突出了“种植”功能,在网络上分享自己觉得好吃的美食或美妆产品的使用经验,赋予了它“有用”的功能。
分享的关于从天涯社区到小红书“附近”消失后,线上社区如何变迁和一些疫情时期怎么找社区的话题已经解完毕,希望大家能喜欢。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