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一、玉米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1、选种催芽选择抗病性强、饱满健康的玉米种子,播种前用水浸泡催芽;


2、选地和整地选择无荫、向阳、平坦的地块。先耕地一次,施基肥,提高地力;


3、播种春季采用穴播法播种;


4、及时追肥苗期、抽穗期消耗养分较多,需追肥;


5、及时排涝玉米种子耐旱但不耐涝,因此雨季需及时控水。


二、玉米田中期如何管理?

玉米中后期生产管理技术


作者赵玉山


玉米曾经是粮食和饲料的双重作物。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玉米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玉米已成为集粮食、饲料、工业原料、能源于一体的多元化高产作物和战略资源。目前,山西省玉米播种面积已达2400万亩以上,占粮食作物面积的49-3;总产量85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71-2。玉米生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为提高玉米产量,现将玉米生产中后期的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


1、早期管理


春玉米从拔节期到抽雄期需要25至35天。


1-这一时期的生育特征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齐头并进;茎叶生长旺盛,雄穗、雌穗开始陆续分化,所需水肥量日益增多。大喇叭阶段是保湿的关键时期。如果条件适宜,水分和养分充足,可以增加穗数,形成大穗,增加每穗粒数,为高产奠定基础。这一时期存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个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以及环境供给不足的矛盾。


2-主要攻击目标


通过水、肥等调整,围绕强秆、多穗、大穗的目标。


3-具体措施


追肥、灌溉、耕作和土壤建设。


追肥。穗期是玉米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充足的肥料和水供应对于获得丰收至关重要。因此,肥水必须因地制宜科学管理。对于一般地块,进入拔节期,即5片展开叶时,此阶段应追施磷、钾、氮肥总量的60%。进入大喇叭期,即1213叶展开时,应再次追肥。施剩余40%氮肥;对于肥力高的地块,可将总氮肥的60%移至喇叭期,拔节期可添加40%。


灌溉。浇好关键水井,即拔节期、喇叭期、抽雄开花期、灌浆期出现干旱时及时浇水,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水量。


耕作、培土。中耕可以疏松表土,清除杂草,增加土壤通气,提高地温,促进需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利用率,促进根系伸长,调节土壤湿度条件。土壤耕作对于气生根不太发达的玉米品种尤为重要。一是通过培土,使根系深入土壤比较深,使玉米根系更加发达,增加其支撑能力,大大提高其防风、抗倒伏能力;其次,通过土壤耕作,增加活性土壤面积,促进玉米根系发育,扩大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面积。


2、花期、籽粒期管理


春玉米从抽雄期到成熟期一般需要45至50天。


1-这一时期的生育特征


开花和籽粒期初期,营养生长停止,进入纯生殖生长。是开花、籽粒形成和增重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籽粒数量和重量的时期。粮食产量的80%~90%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最终的实际产量由结实粒数和籽粒饱满程度决定。


2-主要攻击目标


增加实粒总数和千粒重,栽培的核心是养根养叶,防止早衰,增加群体光合作用量,促进有机质向籽粒输送。


3-具体措施


追求粮肥。为了保持叶片功能始终旺盛,防止早衰,应及时补充氮肥,如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等。这些肥料见效快,有利于玉米淀粉的积累。也可用磷酸二氢钾或尿素进行叶面追肥,以维持和延长中下叶及穗以上的功能时间,从而产生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促进籽粒形成,使籽粒饱满,增加千粒重。割胶肥宜早施、宜晚施,一般在玉米抽雄前后15天,最迟不晚于玉米吐丝期。太晚易造成玉米青、晚熟;割肥量不宜过多,过多也容易造成玉米发青、晚熟。具体追肥量一般应根据玉米品种类型确定。


浇灌浆水。当玉米进入灌浆期时,叶、茎、叶鞘积累和产生的养分不断大量输送到籽粒,籽粒的含量不断增加。如果这期间水分不足,不仅叶片的光合作用减弱,有机质的合成减少,而且积累的养分向籽粒的输送也会减慢,影响籽粒灌浆速度。还会造成粮食体积缩小,储存量减少。严重缺水还会造成籽粒养分和水分的倒流、回流,造成穗短、粒瘦,造成玉米严重减产,减产率达20%~30%。因此,玉米从抽穗到乳熟期间需要较多的水分。此时灌溉,不仅能提高结实率,还能促进养分运动,保证籽粒饱满,提高产量。


三、玉米螟的防治


玉米螟,俗称箭虫、玉米螟等,是玉米生产中最重要的害虫。玉米螟主要发生在心叶末端,即喇叭期。


1-有害特性


玉米螟幼虫为害,可造成玉米花叶、雄穗折断、茎秆折断、穗部发育不良、籽粒腐烂等,导致产量下降。刚孵出的幼虫为害玉米幼叶,以叶子的表皮和叶肉为食。然后它们潜入心叶,吃掉心叶,使受损的叶子出现半透明的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状,称为花叶;玉米包装时幼虫集中。将流苏咀嚼在苞片叶或流苏袋内;雄穗拔出后,被蚕食到茎部,风吹易造成雄穗折断;雄穗长出后,幼虫已较大,大量幼虫攻击雄穗造成危害。籽粒可能侵染雌性穗及其附近部分,吃髓并破坏组织,影响营养输送,导致穗发育不良,千粒重减少。被虫蛀的地方很容易被风吹破,造成早期枯萎、留茬的籽粒。


2-预防和治疗方法


大力推广赤眼蜂、白僵菌等生物防治技术。采用白僵菌粉喷施和喷雾堆积技术防治玉米螟幼虫。要掌握好堆放时间、用量和堆放方法,堆放时要注意秸秆堆放情况。用途田间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必须掌握投放时间、投放量、投放点、投放方法等技术方面。西南地区还可以利用“生物导弹”防治技术来控制玉米螟造成的危害。


物理化学感应与控制技术。在杀虫灯的物理诱杀技术中,需要掌握杀虫灯的安装高度、设置和开启时间,并注意阴雨天不要开灯,防止人和动物受到伤害。免遭触电。利用玉米螟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在产卵前诱杀成虫玉米螟,可有效减少落卵数量,减少玉米螟造成的危害。性引诱剂诱杀技术需要很好地掌握诱集器和诱芯的选择、诱集器放置位置的选择、诱集器的安装、诱集器场地的设置和诱集器放置时间等技术方面。


化学控制技术。用化学制剂制成的颗粒剂用于杀死心叶期的玉米螟幼虫。春、夏季第一、二代初孵幼虫取食玉米心叶造成危害时,采用化学防治。颗粒剂防治效果较好。每亩可使用辛硫磷颗粒剂12公斤或冰颗粒剂3粒。使用时加入5倍细土或细河沙,拌匀后撒入喇叭口内;或用0-1或0-15氟氯氰菊酯颗粒剂,与煤渣颗粒剂1015倍混合,每株用15克;或每亩用3甲拌磷颗粒剂23公斤或3辛硫磷颗粒剂152公斤,加细沙56公斤。或将百威3克混入细土中,制成土;或将50克辛硫磷乳油混入0-1剂土中,撒入心叶内。除施用颗粒剂防治外,开花吐丝后,虫率达到20时,还可以用剪丝敷泥防治。


4、空秆、秃尖防治


玉米空秆是指玉米没有穗或穗但无仁的现象,秃尖则说明穗上部不坚挺。空秆、秃尖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尤其是灾害年份,甚至成为减产的主要因素。


1-发生原因


造成玉米秆空秆的原因,除了种植密度过大、肥水管理不充分、病虫害等因素外,主要是抽雄前高温干旱,导致开花时雄花和雌花错位造成的。授粉期顶花丝无法授粉或根本不授粉,授粉后期多阴雨天气。顶部花丝无法授粉并变得秃顶。严重时会出现空秆。


2-预防措施


抽雄前应加强肥水管理,避免“卡颈旱”。玉米的孕穗期是从拔节到吐穗、受精的时期,是玉米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期是决定穗胚大小、粒行数、每行粒数的关键时期。因此,抽穗前57天大量施用割穗肥,是实现穗大而饱满、减少空秆、秃尖的重要措施之一。抽雄前15天玉米对水敏感。如果此时土壤干燥,及时浇水可以促进穗部发育,缩短雌雄穗花间隔,有利于正常授粉受精,减少空秆、秃尖率。


采取人工辅助授粉措施,可以弥补因天气等原因造成的授粉不良,有效防止秃尖、空秆的发生。为了保证有效授粉,在人工辅助授粉前必须将长花丝剪去23厘米。人工辅助授粉的花粉应立即收获并使用。每个雌穗在吐丝初期、吐丝高峰期、吐丝末期进行一次人工辅助授粉。每穗必须有3次授粉机会,以确保受精和结果。


田间部分去雄。去雄的方法是每隔一行或每株的雄穗露出尖端时拔掉,避免带走功能性叶片。抽雄后,田间只剩下一半的雄穗。授粉后,除去剩余的一半雄穗,以减少养分消耗,并增加光照以增加粒重。部分去雄可以有效削弱顶端优势,减少雄耳对雄耳的抑制。因此,通过合理调整养配,可以防止顶部优势,有效降低空秆率。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和玉米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这种类型的题已经一一解完毕,希望对各大网友有所帮助。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