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镇之战朱棣有多少人?

一、定镇之战朱棣有多少人?

据史料记载,朱棣起兵时率领士兵八百人。奇袭北平后,他收编了大宁的全部部队。军队数量增加到数万人。和李景隆五十万大军较量的时候,已经有近二十万了。金川门事变后,靖难之役结束。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防燕王谋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布政使北平,京师谢贵、张欣担任北京首都指挥官。遂命都督宋忠屯兵开平,将北方平原的军队调归燕王管辖。燕王朱棣看到几个诸侯相继被断绝了藩属关系。他明白,再这样下去,他将无法逃脱这场灾难,所以他在备战的同时,也争取了时间。


建文元年,朱棣装疯。但因宫主石格成谋反,他秘密向朝廷报告“燕王装病”。朱棣装疯的样子被发现了。于是朱棣、姚广孝等人制定了起兵之计,命张裕、朱能带着八百勇士入府潜伏,等待变故。张兵、谢珪接到朱允炆的密旨后,于七月初四率兵围攻燕宫。当晚,朱棣攻克了北平九门,控制了北平城。


燕军控制北平后,建文元年七月初六,通州主动投降;七月初八,攻克冀州,遵化、密云投降。7月11日,攻克居庸关;7月16日,怀来被俘并被杀。宋忠等;7月18日,永平府投降。7月27日,为阻止大宁军从松亭关潜入北平,采用平叛战术,在松亭关制造内乱,守将卜万被囚禁。至此,北平周围的一切都已被清空。燕军兵力增加到数万。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回信南京。朱允炆祭祀太庙,削去朱棣的宗族地位,废他为庶人。决定起兵攻打燕国。朱棣刚起兵时,燕军只占据北平一角,兵力弱小,而朝廷在各方面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因此,在战争初期,朝廷计划以优势兵力分批进攻,围歼北平的燕军。


朱棣采取内线作战,并用大将郭子保卫北平。很快攻克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东边的蓟州、遵化、永平县。他清理了北平的外围,消除了一切后顾之忧,这样才能更从容地应对法院的检察官。


朱允炆任命年近七十的长兴侯老将耿秉文为大将军,太子李健为左副将军,提督宁忠为右副将军。他率领十三万大军攻打燕国,并行进,号称百万大军。派山东、河南、山西三省提供军饷。


耿秉文于8月13日率军到达真定,分兵河间、庙州、雄县,形成牛角部队。经观察,8月15日,燕军趁敌不备,于中秋之夜偷袭雄县。成功后,他们用伏击击败了闽州的援军,然后攻占了闽州,并聚集了剩余的军队。


耿秉文的部下张宝来投降,并通知朱棣耿秉文的部队驻扎在滹沱河两岸。于是朱棣让他回去告诉耿秉文“雄县、兖州败了,燕兵来了”,以挫伤他的士气,让耿秉文会师。一处,轻松一举击溃。8月24日,燕军抵达无极县。燕军从樵夫和被俘的南军士兵处得知敌情后,发起决战。


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在白沟河交战。激战中,一阵旋风突然刮起,将李景隆的将军旗吹落。燕军趁风放火。官兵一片混乱,奔走如雷,李景隆狼狈而逃。九月,朝廷再次换将,命盛庸取代李景隆。次年三月,燕军在嘉禾与盛庸交战。燕将谭元阵亡,燕军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天,朱棣集兵再次迎战。双方从早上打到中午,仍然分不出胜负。就在双方难解难分之际,又刮起了东北风,两军贴身不近。燕军趁风高呼进攻。盛庸军大败,退至保真顶。


几天后,两军在藁城再次会师。官兵在西南方阵。燕军四面夹击。朱棣率领精锐部队进攻东北角。“一阵大风刮起,房屋上的树木就会被连根拔起,燕军就会乘虚而入。”,军队大败,朱棣乘胜追击,斩杀六万余人。


白沟河、嘉禾、藁城三战,燕军得风助。后来,朱棣一改以往只注重攻城略地的策略。他挥师南下,直奔京城而去。建文四年六月,攻打南京,镇守金川门。朱肃、李景隆见朱棣指挥盖,开门迎降。这就是金川门事件。燕军攻入金陵,国家易主。靖难之战结束。


二、白洋淀的由来?

关于白洋淀的名称,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历来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据古代地理经典《山海经》记载远古时期,白洋淀地区是黄河故道,这里洪水滔天。东汉永平十三年,古黄河改道南流。大量的河水在这个洼地里积聚,形成了大面积的积水。《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秭州有九十九个湖泊”。这里的磨州,包括磨县、清远、文安、任丘、长丰、唐兴(今安新)等广大地区。


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白洋淀最早被古人写成文章于晋代词人、词人左思的《三都赋》中。文中称白洋淀为“挖鲤湖”。甸的意思是浅湖。水深的称为湖,水浅的称为湖。


白洋淀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史书《宋史河曲志唐洛》中。当时,白洋淀的“阳”在牛、羊的名字中写成“羊”。因为当时白洋淀的水比现在强很多,大风卷起波浪,就像跑羊一样。后来,人们在“羊”字上加了三点水,就成了白洋淀现在的名字。


因此,白洋淀的名称自古以来一直在变化。另外,白洋淀的名称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白洋淀有湖泊143个,其中较大湖泊99个。在这99个湖泊中,有一个湖泊叫白洋湖。由于它是白洋淀所有湖泊中最大的一个,所以后人也称整个湖为白洋淀。


因此,狭义的白洋淀是指湖中最大的湖泊,而广义的白洋淀是指整个湖泊。白洋淀对整个湖泊的统称源于清代。


三、任丘的由来?

关于任丘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西汉末年,任丘城建为当时巡海使者的驻地。邢子仪《三郡志》记载,公元年,“汉二年至公元二年,巡海使中郎将军,命丘筑城以护海港,故是以它命名的。”


第二种说法是任丘民间有一个故事。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任氏的将军,协助光武帝刘秀征伐天下,战功卓著。任将军临终前,让士兵将他的灵柩拉往北方。当拉着棺材的绳子断了,他就会被埋在那里。任将军去世后,他的部下遵照他的遗愿,拉着棺材北上。到了任丘,突然刮起了大风,绳子断了,地面被刮出了一道深沟。于是他们把他埋在一条深沟里,并堆了一个土堆。光武帝刘秀为了纪念任将军,拟在陵墓周围筑城一座,取名“任丘”。


根据这个传说讲述的事迹,符合这些特征的任将军应该就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阿令侯仁光。任光的生平可见于《后汉书任光传》。清代李卫所著的《纪府通志》记载,公元年“任光墓在任丘县”。


四、齐辉战役纪念碑简介?

在河间市北石槽乡七辉村,古老的房屋和布满弹孔的槐树依然残存,仿佛诉说着82年前的战斗场景。在齐辉战役纪念碑前,致力于河间红色文化研究的81岁老人孙正凯向小编详细讲述了发生在这里的齐辉战役。


1939年4月18日晚,第120师独立第二旅转至河间七辉村一带,与在该地区作战的独立第一旅会合进行训练。22日,驻河间的日军吉田旅及伪军约800人,携带两门山炮和80多辆装满弹药、物资的大车,从北面侵入三里铺。贺龙、关向英决心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集中主力消灭这个敌人。


23日9时,敌人包围了七辉,向驻村的716团3营发起猛攻。冲进村增援的715团3营、7连,坚守村子,击退敌多次进攻,并与716团1、2营对敌形成夹击。外面去反围攻。任丘、卢公堡、大城等地之敌相继增援,均被阻击部队击退。


孤立无援的七辉之敌试图突围,向师部所在地七辉村和大竹村释放气。贺龙及其指挥部在大竹村前观察战况的20余人中。贺龙坚持坚持,戴着浸水的口罩,继续指挥战斗。24日拂晓,敌人向南逃窜,从七辉逃至马村、赵子营村、南六路村、张草村。他们都被贺龙埋伏的部队接二连三地攻击。25日,吉田残敌除少数趁大风逃跑外,其余均在张家墓地被歼。


齐辉战役历时三天三夜,歼灭日军700余人,生俘7人,缴获大量武器和粮食。


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率领医疗队参加了蕲惠战役的救援工作。现场手术室位于屯庄村东南角的真武庙内。这是一所只有三间半教室的小学,距离七辉只有3-5公里。白求恩在这里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对115名伤员进行了手术治疗,抢救了大量伤员。


1939年2月,白求恩大夫率领东征医疗队从晋察冀边区奔赴冀中前线,他把医疗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随冀中军区移动,另一部分由他率领,随120师移动,直至7月1日离开冀中。


七会战役是日军进攻冀中以来最惨重的失败。这也是八路军第一次在平原歼灭战中取得胜利。创造了平原歼灭战的光辉典范,给敌人以沉重打击,鼓舞了冀中军民的斗志,震惊了全国。对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发挥了巨大作用。战斗结束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发来贺电,向在战斗中中受伤的贺龙司令员和全体受伤指战员表示慰。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国报》也发表社论,庆祝齐辉战斗的胜利。


在齐辉战役中牺牲的抗日烈士,有的安葬在冀中烈士陵园,有的安葬在河间市北流路东村烈士花园。每年清明节前后,河间人们都会前去祭拜。虽然80多年过去了,但在当地人民心中,齐辉战役永远是一场光荣的战役;在齐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任丘古时不称任丘,属姑墨。关于“任丘”这个名字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汉朝有一位善于征战、勇猛无敌的将军。他保护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曾救过刘秀一命,因此受到皇帝的器重。


在南方的一次战斗中,任将军不幸受重伤。


临死前,他吩咐侍从将他的灵柩运往北方。当拉着棺材的绳子断了,那个地方就是他的埋葬地。


任将军死后,他的士兵们遵照他的遗愿,将棺木拖向北方。当他们走到任丘城西北角时,棺材的绳子突然断了。


随后,一阵强风刮了一整夜,地面出现了一道深深的沟壑。


第二天,任将军的灵柩被埋在土里,堆成了一个二尺多高、三四间房那么大的土堆。


为了纪念任将军,皇帝打算在任将军坟东南建一座城。这座城市名叫任丘。


听老人们说,以前家里办喜事或者婚礼,盘子碗不够的时候,就会写上“张先生”放在坟墓上,第二天需要的盘子碗就可以了。被放置在其上。现任丘将军墓已不复存在,但“任丘”城名一直延续至今。


关于任丘前几天刮大风和定镇之战朱棣有多少人?的话题,诸位还有哪里不了解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