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我的泥鳅总是翻胃但还没死?为什么是这样?
泥鳅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可能是水质偏碱性。泥鳅不喜欢碱性水。这种水会使其失去平衡。
2、水中缺氧,这是最常见的情况。
3、疾病泥鳅很容易感染水霉病,伴随的症状是不爱动。注意保证水质清洁,以保证泥鳅的健康。
二、泥鳅翻胃是什么原因?
泥鳅翻肚可能是水质偏碱性造成的。泥鳅不适合在碱性水中生活。这样的水会让泥鳅失去平衡。水中缺氧也会导致泥鳅翻肚皮。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生病时,泥鳅很容易感染水霉病,并伴有不爱动的症状。
三、泥鳅的肚子为什么是红色的?
泥鳅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可能是水质偏碱性。泥鳅不喜欢碱性水。这种水会使其失去平衡。
2、水中缺氧,这是最常见的情况。
3、疾病。泥鳅很容易感染水霉,伴随的症状就是不爱动。注意保证水质清洁,以保证泥鳅的健康。
四、粉泥鳅怎么了?
泥鳅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可能是水质偏碱性。泥鳅不喜欢碱性水。这种水会使其失去平衡。
2、水中缺氧,这是最常见的情况。
3、疾病。泥鳅很容易感染水霉,伴随的症状就是不爱动。注意保证水质清洁,以保证泥鳅的健康。
五、庭院饲养泥鳅有什么特点?
养殖方法池塘饲养泥鳅,一般采用水泥池或三层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塘的面积可以很大。它可以很小,最好是2-3英亩。池塘应易于排水和灌溉,进水口和出水口应有电线以防止泄漏。放养前应对池塘进行清洁消,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塘相同。如果没有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每亩用量4-5公斤。有条件的,可在池塘中央、排水口附近设置鱼坑,以方便今后捕捞。泥鳅苗入池前还应施肥,促进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施肥后2-5天,即可将泥鳅种子放入池塘。每亩蓄水30-50公斤。如果水源充足,可适当增加放养量。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添加一些有机、无机肥料,以改善水质。另外,每天必须投喂一定量的人工饵料。投喂的饲料种类有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蔬菜饼等,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而变化。56月,泥鳅重45;7月至8月体重为8至10;9月至10月,重量为5至6个。池塘内应设饵台,将饵料抛在食台上。每个池塘根据其大小可设置3-4个饵台。喂食前应检查进食情况。如发现食物未吃完,应减少喂量。一般喂食后2-4小时应吃完食物,每3-5天清理一次饵料台,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池塘应经常注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池水应保持中性或微酸性,pH值6.5-7.2,每15-30天用1-2ppm漂白粉消,以达到杀菌防病的目的。池塘混养意味着将它们与其他鱼类一起养殖。如与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这种养殖方法在池塘选择、池塘清理、消、放养等方面与池塘养殖相同。混养的优点是不需要专门给泥鳅投喂更多的食物,只需要投喂其他鱼类即可。鱼吃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是泥鳅的食物来源。因此,这种养殖方法效率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稻田耕作我国南方稻田面积广阔。利用稻田养泥鳅,既节约了水,又获得了食物。经济效益显着,是高效农业的良好耕作模式。1、养殖泥鳅最好选择弱酸性、泥沙少、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的稻田。稻田周围应筑起高高的土坎。进水口和出水口应安装两道网,防止泥鳅逃逸。同时,在田间或四个角落挖一些鱼坑,以方便以后钓鱼。2、放苗管理早稻或中稻秧苗移栽后进行放苗。一般每英亩放养4万至5万尾。泥鳅放生前,还应施有机肥,培育水中的浮游动植物。为了获得泥鳅的高产,应每次或隔日投喂一定量的人工饵料。饵料种类可以以农副产品为主,配合少量鱼粉、蚕蛹粉。后期可以在鱼坑里投喂更多的饵料,以利于集中钓鱼。养殖期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防止逃逸。稻田饲养泥鳅时,应尽量少施或少施农药。即使必须使用,也应分批施药,喷嘴朝上,不要将药液喷洒到水面上。另外,不要使用除草剂。种植双季晚稻时,最好采用免耕方法,避免泥鳅机械损伤。这种养殖方法是利用坑池,在屋前、屋后的小肥沃池塘里饲养泥鳅。池塘的面积可大可小。面积可以从十几平方米到四十、五十平方米不等。一般常规鱼类在此类坑池中会因有机物过多、溶氧不足而缺氧死亡。泥鳅在这样的坑、池塘里生长得很好,因为有特殊的呼吸器官。坑塘饲养泥鳅时,每平方米可放养泥鳅120尾左右。管理方法也与池塘养殖相同。一般只需要添加一些有机肥如猪、鸡粪和农场下脚料如米糠、菜饼等,即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近年来,江苏滨海县一些农民利用废弃池塘、房前屋后低洼地进行改造重建,发展庭院泥鳅养殖。实践证明,它具有方法简单、饲料来源广、养殖成本低、管理方便等优点,是农民发展家庭副业、致富奔小康的好途径,具有广阔的前景。发展前景。笔者现将园林泥鳅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泥鳅池的建设泥鳅池应选在地势较平坦、通风、日照充足、进排水方便、易于管理的地方。形状可以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东西方向的长方形比较好。泥鳅池塘面积根据养殖方式和水平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用于庭院养殖的泥鳅池塘面积为50平方米至80平方米,池塘深度为1m至1-5m。泥鳅池可用砖、石等材料建造。墙顶有压力口,伸入池内5厘米至6厘米。水池底部中央设有排水口。水管直径约为1-5cm。同时,水池边缘设有溢流口,控制水位。出水口和溢水口要用铁丝网覆盖,防止幼苗逃逸。泥鳅池内可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芦等,以改善水环境,降低水温。另外,泥鳅池周围还可以种植一些葡萄、丝瓜等攀援植物,为泥鳅夏季提供遮荫、纳凉。2、苗木和泥鳅种子的放养泥鳅种子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0-2公斤/平方米彻底清塘;57天后,蓄水10厘米20厘米,施有机肥10公斤/亩15公斤/亩,与无机肥混合,培养水体中的基本饲料生物。放养泥鳅品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肌肉丰富、无病无伤、体色鲜艳。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饲料来源、管理水平确定。一般来说规格是长度5cm到7cm。泥鳅种放养密度为80尾/平方米至100尾/平方米。同时泥鳅池可放养鲫鱼58尾/平方米。3、饲养泥鳅是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广泛。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的天然饵料生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饲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小麦等。泥鳅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3月日投喂量为泥鳅总重的1%,4月至6月日投喂量为泥鳅总重的4%,7月至8月日投喂量为泥鳅总重的4%。9月至10月为泥鳅总重的4%。饲养方法是在泥鳅池内建饲料台,将饲料放在饲料台上。饲料必须新鲜、无污染、无腐烂、无变质。投喂时间一般为上午9点左右,投喂量以泥鳅的34小时内吃完为宜。泥鳅成虫阶段,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泥鳅的生长、摄食情况适当调整饲料量。剩余的饵料应及时清除。4、水质控制泥鳅鱼种刚入池时,池水深度应保持在10厘米至20厘米;以后,随着泥鳅品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至合适的深度。它通常较浅,在炎热和高温时可以加深,并定期注射。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天气炎热闷热时,池水容易缺氧。如果发现泥鳅游到水面吐出空气,应及时添加新水或采取充氧措施。5、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两防、二勤、三早、四望”,即防逃、防病;经常巡塘并记日记;早清塘、早开食、早放鱼;看泥鳅。饲料量根据活动和饲养条件、天气变化、水质变化、季节变化等情况确定。六、疾病防治力求做到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定期向全池喷洒生石灰、漂白粉,可改善水质,防止鱼病的发生。泥鳅池内的水蛇、水鼠等有害生物应及时清除。7、钓鱼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至15,泥鳅食量减少时,即可进行钓鱼。一般采用排干塘水,人工入塘捕捉的方法。水泥池无土养殖1、使用旧水泥池进行养殖必须先进行消。新水泥池建设完毕后,必须进行脱碱处理。水泥池应注满水,浸泡10天。每两天换水一次,或使用药物脱碱。
2、移栽水草是无土栽培的关键。水草宜为水葫芦或水花生,占水泥池的三分之二。用20ppm高锰酸钾水溶液消后投入。3、使用有机肥培育水质,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用量为每亩1000公斤,用蛇皮袋包装后撒入池塘。4、泥鳅苗入池前用3-4%的盐水浸泡4-5分钟,可杀灭细菌和寄生虫。泥鳅苗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0100尾,放养规格为每条鱼5厘米8厘米。入池水温差不宜超过3~5-5。泥鳅苗入池后,应控制食量2-3天,给其一个适应过程。投喂量以泥鳅体重的5-8%为宜,由少到多,逐渐增加,投喂要定时、定点、定量。每天早、中、晚各喂一次。以喂完后2小时内喂完为宜。6、及时换水,定期消。当水体透明度下降到20厘米以上时,应及时进行排灌。定期用漂白粉等消,用EM菌每半个月喷洒一次,调节水质。7、疾病预防和控制。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病害防治。常见病害有红鳍病、水霉病、气泡病、骨病、滴虫病、舌杯虫、农药中等生物天敌。8、适时捕鱼上市,钓大留小。一般国庆节后就可以开始钓鱼了。此时,泥鳅个体已长至幼苗的5-7倍大小。料肉比最合适,也可根据当地市场情况确定。捕捞时,将较小的泥鳅留作明年出售。9、冬季做好保温工作。冬季,水泥池内应保持一定的水位。结冰时,应每天破冰面,以维持水中的溶氧。有条件的可建设塑料大棚,保证泥鳅苗种安全越冬。
泥鳅翻肚的原因可能是水质偏碱性。泥鳅不喜欢碱性水。这样的水会让泥鳅失去平衡。水中缺氧也会导致泥鳅翻肚皮。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如果生病了,泥鳅很容易感染水霉病,并伴有不愿活动的症状。
此外,泥鳅在运输和捕捞过程中也可能受到损伤,导致翻肚。为了保持泥鳅的健康,要注意水质清洁,避免水质偏碱性、缺氧。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