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台风会来上虞吗视频,什么是海堤?

不少人都想知道这次台风会来上虞吗视频和什么是海堤?的相关话题,本文为各位详细的解说。


一、什么是海堤?

海堤指沿长江口、东海、杭州湾及岛屿周围修建的堤防、护滩工程。主要分布在浦东、宝山、金山、奉贤、崇明5个区。


-金山海堤-


金山海堤西起浙江省平湖市海堤,东至桃雀,与奉贤区海堤相连。主海堤长24公里,分为公共段海堤和特殊段海堤。特殊断面海堤包括石化海堤和化工区海堤;整体防御标准为200年高潮等级+12级风。


金山海堤现状分布


金山海堤历史


金山海堤位于强潮头,是上海海堤最危险的部分之一。历史上灾害频发,咸潮时常侵袭。过去400年来,海潮的波峰持续西移。明中叶,近桃雀;清乾隆年间,迁至胡家场一带;道光以后,停留在金山嘴、戚家墩地区,也就是现在的西塘地区。海堤建设的重点也随着顶部碰撞点的变化而变化。


修筑金山、金塘护海,始于三国。随着海岸崩塌,海堤被移至内陆并多次重建。从唐代到清代,先后有五座海堤相继落入大海。清雍正年间,修建了三边土鱼鳞石池和护滩护岸工程,并设立专职管理机构,实行年度养护制度,奠定了基础。金山的主要海堤。


20世纪80年代的金山海堤防坝


金山海堤老照片


民国时期,西塘地区除维修建筑外,其余均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解放后,海堤有计划地进行了整修。1972年,上海石化总厂筑堤一座,并修建内外两条海堤。1997年和2003年,上海化学工业区一期、二期堤防从龙泉港东至上海市奉贤区外滩建成,形成了化学工业区专用海堤。


1973年,5万多名工人围海造地。


1973年1月19日的堤坝


金山海堤建设历史


1997年11号台风对金山海堤造成巨大影响。受台风、暴雨、涨潮影响,金山海浪最高可达10余米,越过防浪墙,冲击塘面。海堤防护抛石被风浪卷到池面。0-8公里防浪墙和3、4、5号防洪堤坝头被冲毁,齐家墩至92塘4处挡土墙混凝土顶部被冲走,18个迫击炮台石台被冲毁离开。其中,车客运码头两侧的臼砌石台被冲毁。将底部土基冲成坑。


海堤特种防护设施——翼型块


海堤特种防护设施——护栏板


海堤特种防护设施——管桩


9711号台风造成严重破坏后,上海海堤建设大规模启动,金山海堤建设迎来历史性机遇。标准工程选址西起齐家墩,至石化海堤,东至漕泾黄墩六号防洪堤。全长5-245公里,总投资29.73-32万元。2000年,海堤达标工程全面完成。所有土结构路堤均升级为混凝土结构海堤。沿线的所有芦苇都被砍伐,代之以绿色观赏林带。建成了具有百年一遇防御标准、正面抵御12级台风的坚固海堤。成功抵御了“麦莎”、“卡努”等强台风的袭击。根据《上海市海堤规划》,“十三五”期间,金山区海堤建设已达标完成。目前,全线主要海堤均达到200年一遇高潮级别+12级防风标准。


龙泉港海门外河边


金山海堤精细化管理


2018年初,《市堤防部门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上海海堤建设和管理精细化工作,努力打造海堤精细化管理示范断面在金山区。金山区海洋海堤管理以建设“人文海堤、景观海堤、生态海堤、安全海堤”为目标,重点推进“六步检查网格化、维护制度化、景观生态化、形象个性化、标签标准化、科技化应用”。“”标准,打造金山特色海堤精细化管理示范标杆,逐步形成金山海堤“六个一”特色,打造金山海堤文化、生态、景观新面貌。


1


打造景观大道


打造“四季鲜花、四季风景”的景观带。齐家墩至黄墩原堤岸景观绿化以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松树为主的景观绿化带为基础。近年来,通过优化调整,引进新树种,提高绿化着色水平,完善布局和品种布局。突出植物形态,逐步形成景观特色鲜明、树木错落、四季花开、四季风景的景观绿带。


2


打造安全生态走廊


打造安全生态走廊。内清坎改善工程持续进行,现已推进至漕泾镇云石河整治大桥。海堤内清坎整治工程本着突出安全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理念,通过新建护岸、平整土地、巡查步道、绿化景观改善等进行改造。形成一条8-5公里滨水对比、风景优美、连绵不断的绿色生态安全廊道。


3


打造一条花路


搭建花墙。金山海堤戚家墩至车客渡段防浪墙及堤顶绿化景观的整体提升,将通过在墙上增设花箱栏杆、调整完善绿化品种布局、改造绿道,形成墙体、路堤顶部立体结构。绿色景观凸显生态、景观,与周边金山城滩风景区更好衔接,成为游客休息、市民散步的好去处。


4


打造花之森林


打造林下花海。开展防护林地被植物改良,在汀卫南路至金山海棠老挝水文站、龙泉港出海口、黄墩至92塘等路段大面积播种二月兰,提升防护林景观,打造林下美丽花海。


5


打造多功能公共空间


打造集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在金山海堤内打造青坎市民休息点6处,并通过景观小品、海堤特色翼形块装饰、色轮胎、花箱等完善功能,满足周边居民和游客的需求。着力打造集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NeiThanhKham风景素描


NeiThanhKham风景素描


6


打造一系列个性化文化景点


打造一系列个性化文化景观点。金山海堤不断挖掘历史文化,丰富人文氛围。


一方面,将海堤防浪墙建成文化墙。2015年以来,金山海堤文化在防浪墙上逐步展示,以“海堤历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洋文化、渔村文化、海岛生态”、“保护与厚德金山”等为主题将海堤文化、渔村文化融入海堤防浪墙之中。


另一方面,加强海堤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一是在龙泉港出海口以东4+400处,利用项目建设过程中挖掘的清代海堤条带,仿照古海堤建筑结构建造新的展示点。介绍了清代海堤“鱼鳞大石池”的建筑结构特点。介绍了金山海堤的现状分布、历史变迁和技术发展史。后来,那里修建了一座“霞海”景观雕塑,介绍“霞海”的历史知识。同时,沿金山海堤还有“华亭堂八段”、“华亭堂十一段”等古界碑,以及港神遗址等古迹。经过发掘和保护,形成了一系列个性化的文化景观点。


二、浙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如何?

1、地理位置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地跨北纬2702'至3111'、东经11801'至12310'。东临东海,南临福建,西接江西、安徽,北接上海、江苏。浙江东西、南北直线距离约450公里,陆地面积10万-55万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1-1。它是中国较小的省份之一。


2.气候


1、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年气温温和,光照较多,雨量充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置多样,气象灾害多发。年平均气温15-18,1月和7月分别为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和6月为降雨集中期。极端最高气温44-1,极端最低气温-17-4;浙江省年平均降雨量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2、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和夏季风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汇频繁,低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浙江春季气候特点是寒冷多雨。沿海和近海地区经常出现强风。浙江省降雨增多,天气不稳定。俗话说“春儿面色一日三变”。浙江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呈现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和海岛地区递减的特点;浙江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分布由西南向东北沿海逐渐减少;浙江省降雨天数为41至62天。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倒春寒等。


2、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的建立,浙江盛行东南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浙江天气有重要影响,而南北冷空气仍对浙江天气产生一定影响。浙江省各地有32至55天阴雨天。夏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旱涝等。


3、秋季,夏季风逐渐减弱,过渡为冬季风。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变化较大。浙江省秋季平均气温16至21,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气温较高,西北山区气温较低。降水量为210至430毫米。中部和南部沿海山区降水较多。东北地区降水量虽然略少,但年际变化较大;浙江省多地有28至42天阴雨天。


4、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浙江天气受北方冷气团影响,天气过程类型相对较少。冬季气候特点是阳光充足、寒冷、少雨、空气干燥。冬季平均气温39,气温分布特征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各地降水量为140250毫米,除东北部岛屿外,其他地区差异不大。阴雨天数为28至41天。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雨雪等。


扩展信息


浙江省的风景名胜区有


1.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位于杭州市西部。景区总面积49平方公里,集水面积21-22平方公里,湖面面积6-38平方公里。


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湖水被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分成几个水面。西湖的轮廓近椭圆形,湖底较为平坦。


2.四明山


四明山位于浙江省,又名金钟山,横跨嵊州、上虞、余姚、鄞州、奉化五个市区。主峰位于浙江省嵊州市。既有龙虎山的雄伟,又有兔儿岭的奇石,素有第二庐山之称。这里森林茂密,山青水秀,鸟兽繁多。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被誉为天然“氧吧”。


3.东湖


东湖又名湖、万金湖,是浙江省著名风景区。距宁波市东15公里。湖东南背靠青山,西北紧靠平原,即东经12134',北纬28。52是福建、浙江地质的一部分。它是远古时期地质运动形成的天然泻湖。


三、中国地理系创始人?

朱可桢,又名少荣,字欧芳,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杰出科学家、教育家,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先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地科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被尊为中国大学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竺可桢是气象学和物候学的先驱,一生为祖国“求真”。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1910年,竺可桢来到美国,自费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地理系专攻气象学。191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1920年秋,报考南京师范大学。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科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后任教于武昌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中央大学。


1933年4月,竺可桢、翁文浩、张起云共同倡议成立中国地理学会,次年成立。1936年4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任期13年。为了婉言谢绝蒋介石赴台邀请,他辞去了在浙江大学的一切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历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1962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光荣加入中国。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物候学是他努力工作并做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项成就都与他的工作密不可分。他始终从科学角度关注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驱者。2008年,在中国科协组织的评选中,他与袁隆平、茅以升一起被评为中国科技传播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四、k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