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字7000字拼音,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对于一些网友们想知道的古文字通假字大全和一些关于常用字7000字拼音的题,本文章有详细的解,希望能帮助到各位。


***次数71634855已用完,请联系开发者***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例如①庄公寤生,惊姜氏。②举错不可不察也。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6、日之其所亡。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屏通“摒”。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帖通“贴”。火通“伙”。9、无他,但手熟尔。尔通“耳”,相当于“罢了”。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通“怎”。11、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才美不外见……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17、渠那得清如许。那通“哪”,怎么。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道通“导”,引导。21、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22、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开玩笑。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辑通“缉”,连缀。24、此何遽不为福乎?遽通“讵”,岂。25、……子黑子九距之。距通“拒”,挡。26、公输盘诎,而曰……诎通“屈”,折服。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28、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以通“已”。37、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3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40、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相当于“吗”。41、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42、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44、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4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47、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48、馔酒食,持其赀去。赀通“资”,资财,财。49、客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50、玉盘珍馐直万。直通“值”。5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通“欤”,语气词。5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55、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56、自董卓已来……已通“以”。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及。58、四支僵硬不能动。支通“肢”。59、鸡栖于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七年级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2、不亦说乎“说”yuè通“悦”《〈论语〉十则》3、诲女知之乎“女”rǔ同“汝”《〈论语〉十则》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通“智”《〈论语〉十则》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6、一切乌有“乌”wū同“无”《山市》7、裁如星点“裁”cái同“才”《山市》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通“才”《伤仲永》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孙权劝学》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通“智”《两小儿辩日》14、满坐寂然“坐”zuò通“座”《口技》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八年级16、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18、诎右臂支船“诎”qū通“屈”《核舟记》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通“父”《核舟记》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通“拣”《核舟记》22、选贤与能“与”jǔ通“举”《大道之行也》23、矜、寡、孤、独“矜”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25、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八年级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27、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饲”《马说》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马说》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通“才”《马说》31、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3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通“披”《送东阳马生序》34、百废具兴“具”jù通“俱”《岳阳楼记》3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通“嘱”《岳阳楼记》36、玉盘珍羞直万“羞”xiū同“馐”《行路难》37、玉盘珍羞直万“直”zhí同“值”《行路难》九年级3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zhé通“谪”《陈涉世家》39、为天下唱“唱”chàng通“倡”《陈涉世家》40、固以怪之矣“以”yǐ通“已”《陈涉世家》41、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通“披”《陈涉世家》42、故不错意也“错”cuò通“措”《唐睢不辱使命》43、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通“苍”《唐睢不辱使命》44、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通“伸”《隆中对》45、自董卓已来“已”yǐ通“以”《隆中对》46、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通“拣”《出师表》47、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通“缺”《出师表》九年级48、公输盘不说“说”yuè通“悦”《公输》49、子墨子九距之“距”jù通“拒”《公输》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yù通“御”《公输》51、公输盘诎“诎”qū通“屈”《公输》52、亲戚畔之“畔”pàn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3、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4、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通“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通“避”《鱼我所欲也》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通“辨”《鱼我所欲也》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通“德”《鱼我所欲也》59、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通“向”《鱼我所欲也》60

一、汉字的演变由甲骨文——(什么)——(什么)——(什么)——(什么)?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如“嘎、喵、咯”。“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故有“仓颉造字”的典故。【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番→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⑶“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显→日业”。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⑷“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例如奇数和偶数是两组不同性质的数。若奇数属阳,偶数则属阴。在《河图》和《洛书》中以“黑、白”或“实心、空心”分别表示。《易》中用“阳爻、阴爻”表示。数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维,将“一”视为阳爻“”,“二”即为“阴爻”,“三”即为“☰”。按阳爻重叠之原理,将阴爻也重叠,即为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