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杂说——从“峰终定律”去看新冠疫情这三年

本文章主要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壬寅杂说——从“峰终定律”去看新冠疫情这三年和疫情类作文结尾的话题,希望大家都可以喜欢。

无论大家怎么想,一个短暂而难忘的时代即将结束。

COVID-19疫情爆发三年来,对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注定不会像闭上眼睛或关掉手机那么快消散。

相反,这波浪潮所引发的涟漪可能会扩散得更远更广。

当然,虽然我们希望能够看透未来,甚至有的人声称能够“知道五百年后”,但事实上,没有人能看透未来,也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例如,前段时间关于谁从COVID-19疫情中获得经济受益的题存在很多争议。

不少网友认为,新型冠状病疫情防控已经到了后期,已经成为一些企业和一些人的“生意”。而且,这是每年数千亿、万亿的市场规模。未来,从事生物医药、疫苗、耗材等相关行业的人注定会发财。

在这种思路下,不少相关行业的股纷纷飙升。一家药企甚至被戏称为“国药茅台”,似乎也验证了这一想法。

还有最近连花清瘟、布洛芬、抗原价格的飙升,似乎也验证了这个想法。

这些例子突然让我们觉得人们真的可以有效地预测未来。

但事实并非如此。

非常简单的逻辑。如果有人真能看透未来,为什么三年前他不直接斩断这场疫情的传播源头呢?

同时,虽然一些人从抢购药品和耗材、涨价中获益匪浅,但也有不少企业和个人因政策调整而损失惨重。

例如,一家公司开发了核酸检测机器人。瞬间,产品从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婴儿”变成了一堆废金属。此前投入的大量研发和制造费用,注定会让大部分“宝贝”被淹。

当一个变化因素到来时,有人欢喜,有人忧伤。

我们注定看不到“从前到后”,而只能“从后到前”。

那么回望过去,我们会如何看待这三年的疫情呢?

说得更直白一些,当我们老了,在摇椅上或病床上回忆往事时,对于COVID-19的三年,我们会记得什么呢?

事实上,值得思考。

我思故我在,我若思考,我就会有所收获。

当然,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用文字记录如此宏大的历史叙事是相当困难的。

一开始是没有条件的,因为大多数人除了互联网之外缺乏获取第一手信息的途径,而且很难完全区分互联网上的真假信息;

其次,他们也缺乏客观描述的能力。一个人的写作,难免会有自己三观的影子。不过,我个人理解,对于新冠这个非常特殊的话题,我们应该保持谨慎。

所以这三年,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终可能只会留下属于自己的记忆。

然而,接下来你就会面临一个题,那就是记忆会消失。

“钻石恒久远,钻石恒久远”,但没有什么能在时间面前保持永恒。

对于钻石这样的客观事物来说是这样,记忆也是如此。

无论记忆多么难忘,只要人活着,总会被时间冲刷掉,然后淡化、改变,甚至被遗忘。

最终,即使你调动全部脑力去回忆、思考,也可能只能回想起一点模糊的感觉。

COVID-19疫情最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记忆?

当然,这种记忆会根据我们的个人情况和过去的经历而有很大差异。

但幸运的是,似乎还有一些可以依靠的“工具”。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峰终定律”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当然,我们不会讨论这个诺贝尔经济学和其他诺贝尔的关系,也不会讨论诺贝尔的政治狭隘性。

简单来说,现在能够获得诺贝尔,就意味着这个学者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可。

更特别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居然是由一位心理学家获得的。

跨学科获得诺贝尔在学术界绝对是罕见的情况。

那么这个峰终定律是什么意思呢?

大致意思是我们经历过某件事之后,最后能记住的就是过程中的巅峰体验和结束时的体验。而过程中占大多数的好感和坏感最终对记忆影响不大。

这个理论的提出确实解释了很多社会现象,也对现代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很多比较成功的企业,与消费者有很多互动场景,都利用这一点,在自己的商业模式中加入了极限场景和末期体验,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人们经常以此为例。比如各大主题公园,不管是什么主题,每天总会举办几次花车巡游,然后在闭园前燃放烟花表演。

还有宜家商场里的最后一美元冰淇淋,同样用廉价的甜食来提升消费者的终极获得感。

好吧,既然我知道对一个事件的最终记忆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最极端的经历和过程中的最终经历,那我就可以尝试去寻找自己的记忆了。

当然,为了保险起见,包含最初的第一感觉可能会更完美。

嗯,和大多数不住在武汉的中国人一样,我对COVID-19疫情的第一个记忆开始于2020年春节。

春节前发生的事情很多,远离家乡的人们自然不会太关注武汉的一些无关新闻,因此他们实际上对疫情的发生和早期阶段了解不多。

但似乎短短的时间内,各种消息就出现了。首先,封路封村的消息通过口碑渠道迅速传播,造成一些紧张局势。

然后大年初一的时候,我好像就收到通知,要求大家在家过年,不要走亲戚。于是,我和老婆就和父母一起打了几天,度过了一个悠闲却无味的春节假期。

正月初五,我和妻子开车回城。一路上没有汽车和马匹。除了县乡边界的检查站外,几乎没有行人和车辆。看来长途穿越已经不被允许了。

但由于我们开的是电动四轮车,检查员大概没想到这辆小电车的续航里程竟然有几十公里。他们以为我们都是附近村庄的居民,而且都有绿码,所以看起来我们一路被困住了。绿灯”,让行程顺利进行。

但后来发现南阳至郑州的火车已经停售,公交车停运,建议火车高速返程。随后单位又通知南阳、信阳人员无法返回。这显然是因为南阳和信阳距离湖北较近。

接下来,关于新型冠状病疫情的第一个记忆就是呆在家里的家人。

当然,心里还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后来交通恢复了。我拿着证明,独自坐火车回到郑州的家,为期14天。而且因为当时还没有开始做饭,多亏了姐姐和她家人提前准备的方便食品和白菜,还有手机网络,一切顺利。

这是对COVID-19疫情的最初记忆。其实这就像是一个很漫长却平淡无奇的“假期”,有好有坏。

那么在疫情的未来三年里,你最巅峰的经历和记忆会是什么呢?

就个人记忆而言,最深刻的可能就是第二年的过年了。由于疫情,我无法回家过年,家人也未能团聚。

事实上,我个人在部队服役了十多年,不能回家过年的时间比能回家的时间多得多。因此,对于我的父母、妻子和孩子来说,这种分离似乎并不“新鲜”。

但有时候,当你在那一刻,由于种种因素,你的内心其实并没有任何波动,似乎根本没有“浪花”。

但当我事后回忆起那段时光时,我感到难以自控。

这似乎是对亲人的告别。

临别时,父母的话语、妻子的劝告、孩子们的挥手在那一刻都微不足道,但事后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哭泣。

当然,也许这是另一种记忆。

2021年7月20日,郑州暴雨灾害发生后不久,又爆发了一波疫情。可谓“福祸不单行”。

那次疫情期间,我当了一名志愿者,配合了一些防控工作。

工作并不累,但现在是夏天,整天站在外面烈日下,确实很不舒服。

还有大夜班,蚊子很多,温差也不小。但在清晨,一切都很安静,没有汽车经过的时候,有时你真的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能够为这座城市的人们做点事,感觉真好。

这种存在感和自我认同感其实是很多日常任务所无法带来的体验。

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生活中主要的关系就是与陌生人。与陌生人打交道时,总是有很强的距离感。

当距离感较强时,人们很容易失去对现实的控制。

而且,当陌生人为我们“做事”时,我们也在为陌生人“做事”。

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但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但当新型冠状病出现在外界时,这种迫在眉睫的威胁自然而然地将人们拉到了战线的同一边。

无论我们是参与防疫、配合防疫、外出工作还是居家隔离,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对抗一个我们大多数人不理解、也很难理解的“对手”。斗争。

这种身处同一个“战壕”的感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身处“陌生人”之中的孤独感。

除了家庭之外,人可能确实需要归属感。

总之,三年的疫情期间,很多事情让我感动很多。当然也可以算是“自我感动”。

那么,最后的记忆是什么?

三年来,郑州疫情防控工作做得很好。即使经历了去年的大雨,依然秩序井然。

但今年这最后一波防控实在是令人唏嘘。近两个月的居家隔离不仅让人抓狂,各种负面消息也频频上热搜。

或许可以说,如果这座城市也是一个人,他或许也会感到尴尬。

当然,扩大视野,近期全国“逐步”放松之后,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显而易见却难以启齿的情况是,除了天生具有抵抗力的“天选之人”之外,所有人都注定会被病感染并适应。

当然,今天的病实际上与三年前的病“不”一样。虽有亲缘关系,但关系已不显着,危害也大不相同。

不过,无论病如何变化,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人们最终都会经历感染过程。

说得更直白一点,感染引起的发烧、疼痛、咳嗽等不适,无论强不强,我们都得经历。

昨天已经感觉喉咙痛了,今天又关节痛了。大概是我被感染了。

虽然我并不担心会出现重病或者后遗症。毕竟我的身体基础还是不错的,而且也早早就接种了疫苗,但是这种感觉确实不太好受。

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以现在的感受结束COVID-19的三年确实让人不舒服。

因为在这最后的时刻,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必须亲身感受到的痛苦和买不到药的焦虑。

人的欢乐和悲伤是不一样的。

虽然说起来可能有些冷漠,但这是事实。

疫情初期,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对疫情没有太多深刻的感受。

疫情期间,大部分地方的人们或许只有在自己的城市直接面对疫情,才能停下脚步,感受疫情。

当然,这段经历无论是好还是坏、乐观还是消极、感激还是怨恨,都来自于自己的现实。

我的“触感”只属于我自己。

到了疫情结束的时候,估计每个有感染症状的人都会感到不满。

毕竟最后这样的结果,实在是与人们的预想相去甚远。

从“峰终定律”来看,这确实会大幅降低我们整个活动的最终体验。

或许,几十年过去了,回首往事,想起这三年的疫情,看到历史书上写的一切都是完美的。

但在我个人的记忆中,还是有点遗憾的。

本篇文章关于壬寅杂说——从“峰终定律”去看新冠疫情这三年和疫情类作文结尾的相关信息已解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